Aplus創業私塾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創業大師的話也不該照單全收:《從0到1》中可以討論的三個論點

向下

創業大師的話也不該照單全收:《從0到1》中可以討論的三個論點 Empty 創業大師的話也不該照單全收:《從0到1》中可以討論的三個論點

發表 由 Admin 周三 1月 07, 2015 11:58 pm

最近暢銷書排行榜中,有一本《從0到1》(Zero to One),是由著名創投家彼得‧提爾(Peter Thiel)所寫,由於作者不僅自己的公司層建立網路交易支付(PayPal)以及大數據分析(Palantir)的新典範,他投資過的公司(例如LinkedIn, SpaceX, AirBnB等100多家)也在多個領域顛覆傳統模式,開創新經濟時代成功的案例,因此這本書受到許多關注與讚許。
這本書涵蓋作者的科技發展歷史觀、企業運作的優勢秘密,以及新創公司早期的成功要素(例如人才招募考量、「幫派」文化建立、精準市場銷售、以及創新獨佔技術等),不只對於創業家有啟發作用,也可給各類型企業經營者參考,特別是以資訊科技為導向,有強烈企圖要改變產業遊戲規則的組織團隊。
不過,我發現書中有些觀點立論比較薄弱,甚至互相矛盾,除了可能會讓讀者看不懂,甚至可能打擊創業者的信心,這裡我針對三個論點,提出不同看法,供讀者參考:

1. 創業家的性格,是否一定要是極端且矛盾的?

作者認為厲害的創業家及團隊,其個性特質與一般常態分佈的人群大不相同。他以PayPal團隊中絕大多數是人們眼中的「怪咖」當作範例,並且推崇Apple的賈伯斯(Steve Jobs)、Virgin的布蘭森(Richard Branson)、以及Napster的帕克(Sean Parker)等,認為他們的極端特質,是造就公司成功的主要因素。他還用一個「正向迴路」,來描述創業者的極端個性,會因為自己誇大,以及外在的吹捧,循環地讓極端的行為更為奇特,更加顯著。
我是認為「奇葩」到處都有,存在於藝術、科學、哲學、娛樂等各種領域,不單是創新企業人才的特性。天才型的創業家若結合了精明的行銷或財務手段(或是團隊),對於突破傳統窠臼,嶄露頭角的機會當然比一般人大很多,也容易得到關注。但是過於極端或矛盾的性格,經常會流於自戀自傲,看不起別人,若無法同時具有(或能發展出)凝聚團隊的領導才能,也很難帶領組織走向成功。
倒是我同意,擁有膽識的人比天才更難找,不僅是對於創業者,也對於企業內擁有創業精神的人員。因此所謂的「怪」或是「極端」,應該是說除了與眾不同以外,還須擁有堅定不移的「信念」,以及挑戰傳統的「勇氣」,搭配成為具有成功潛力的創業性格。

2. 網路經濟是否真的脫離傳統思維(Conventional Wisdom)?

對於2000年網路產業經歷泡沫之後,經濟專家總結的四大教訓 (見以下左側),作者持十分懷疑的態度(見以下右側)。

  • 循序漸進 ⇆ 大膽冒險比無聊瑣碎好

  • 保持精簡有彈性 ⇆ 壞計畫比沒計畫好

  • 面對競爭求取進步 ⇆ 競爭市場賺不到錢

  • 專注在產品,而非專注銷售 ⇆ 銷售與產品一樣重要


創業大師的話也不該照單全收:《從0到1》中可以討論的三個論點 15938580722_4d6f269a2e_b
Photo Credit: Get Everwise @ Flickr CC BY SA 2.0

針對這幾點若是仔細探討,其實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,也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。作者質疑的是過於保守、不能突破框架的思考,他(以及許多高端創業家)所追求的是大步向前、破壞性的創新,是一個建立高門檻,重新改寫遊戲規則的創新。可是,在實踐這些創新的同時,上述左側的經營理念,經常還是必須審慎參考的。
有一句話:「不一定要做第一,但是要做唯一。」這不僅用在企業的生存競爭中,也常適用在人生的各種競技裡。天才橫溢的創業家對於本書的立論應該特別感到興奮,但苦幹實幹的創業者也不需覺得前途黯淡;在充滿高速變動產業裡的創業家可能感到激勵,但屬於慢工細活的行業人員,也不必特別困惑。
任何產業都受到科技進步的衝擊,平衡長期規畫及短期應變的能力也日益重要。即使是新創公司也要時時思考,何時該大膽躍進,何時又該謹守精實(Lean),這是創業團隊持續不斷的挑戰,也經常是區分成功/失敗公司的關鍵因素。

3. 競爭是否真的是破壞的力量?

作者對於競爭的定義很模糊,也很矛盾。他用了一個章節闡述競爭是破壞的力量,競爭是一個錯誤的教育體制下灌輸的錯誤思想,以及競爭不會帶來企業的成功。他舉了Microsoft和Google在彼此競爭的許多戰役裡損耗的資源及錯失的機會,作為範例。

我想作者應該是要強調創業者(以及所有學生)應該不要太在意競爭的本身,而應該先全心全意創造能大幅領先市場的技術及產品(要好上十倍),形成「獨佔」的局勢,再來考慮其他的商業或競爭因素。這個論點不能說不對,但我認為不夠務實,而且有一點偏激。
過度重視競爭的教育與思維,確實會損害人們合作的意願,也讓人分心,扼殺原本能產生的創意,我也十分反對。不過,我認為導正之道,不是妖魔化或漠視競爭行為,而是鼓勵「競合」的概念,意思是,教人「理解」,以及「面對」每個階段可能的競爭,思考自己當時有什麼「利基」,也更要思考與競爭者分工合作的可能,以壯大自己作為目標。
舉例來說,Google早期做搜尋引擎,是賣給Yahoo!及其他已經在市場上經營搜尋服務的公司,直到Google自己的技術比較成熟,也有把握面對終端市場,才轉變商業模式,直接面對競爭。這樣的策略及脈絡,應該對大部分的新創公司,能提供更好的生存/改進機會。

結語:擁抱人類與電腦的「新關係」

在結束之前,我想特別推崇一下書中闡述的人類與電腦的「新關係」,不會是競爭或是取代,而是互補、協作,及共生。作者以Palantir安全分析軟體協同人類分析師,以及LinkedIn協助人資人員的例子說明,電腦與人腦擅長的能力經常有所不同,當兩者適當搭配,可以產生最佳效果。
在大多數具有人際專業的領域,這一個觀念都很適用,例如法律、醫療,以及教育界。科技工具幫助人們節省時間,獲取及處理大量資料,但當涉及較深層次的思考或情感性的溝通,總還是需要專業人士的輔助(或以人為主/電腦為輔)。
同時,上述專業人士也需調整角色,把過去花在傳遞知識的時間,轉換成引導思考、問題解決、以及深層影響。近來教育界提倡的「翻轉課堂」概念,就是希望老師成為Facilitator或是Coach,在課堂上多利用討論,讓學生思考,表達,以及主動學習。這時科技的工具(例如互動教學、小組協同平台等)也是老師可搭配運用的利器。
日前我參與了時代基金會創業育成組織Garage+的喬遷活動,感受到產學各界共同努力,推動創新創業環境的熱誠。Garage+不僅在聚落場所的經營,以及創業早期功能性的支援更加精緻,也特別著眼於擴大創業團隊視野,與國際級伙伴/市場串接,希望培育更多能稱雄海內外的明日企業。
從零到一的過程,向來就是相當困難,成功的機會是給準備好,而且有著堅定信念,努力不懈的人。期望我們都有機會在自己的人生裡創造許多精彩的「一」,也有機會複製這些「一」成為千萬個綻放的花朵。(台灣創業生態圈成形相關報導)
(作者是澔奇教育科技集團創辦人,中華兩岸行動暨數位學習交流協會理事長)

原文:http://www.thenewslens.com/post/110022/

Admin
Admin

文章數 : 369
注冊日期 : 2015-01-02

https://apluscoaching.666forum.com

回頂端 向下

回頂端


 
這個論壇的權限:
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